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箫文化传播和箫曲创作、演奏,经过精心筹备,箫园策划举办『箫园单曲展演』系列活动。从而期望达到流程便捷、学术性强、公平公正的展演活动。活动不收取参加展演者报名费用,全程使用线上提交、评选、宣布方式。
箫园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箫文化传播、作品推广以及箫学术内容建设,在业界专家、箫友爱好者的指导和支持下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箫文化传播平台。经过不断努力曾于2016年获得由国家网信办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的“文传榜”十大国学公众号称号,并于2018年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箫园®商标专用权证书。
展演简章
1、发布周期:根据曲目难度和每期组织情况,每1~2月发布一首指定展演作品的曲谱,参加展演者可根据曲谱进行排练、演奏并录音,将mp3格式文件上传至指定渠道。
2、截止日期:宣布结果前一周左右。
3、每期人数:每首作品参加人数为5人或者5人以上则活动继续;不足5人则该单曲展演取消或者延后;单期人数上限为30人,以提交日期为准。
4、活动福利:获得赞助伙伴提供的奖品、演奏作品在箫园以及合作平台进行展示;根据活动情况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集中展示、研讨活动,获奖演奏作品音频入选到《箫园雅集曲谱》。
5、曲目选择:具有代表性并适合箫演奏的传统古曲、琴箫合奏、新创作曲目、移植曲目、协奏曲等。
评分标准
1、音准,节奏准确,无错音节奏现象(1分)
2、重难点解决好,气息、技巧等基本功扎实(3分)
3、演奏过程中无停顿现象,能完整流畅(2分)
4、对作品的理解,风格把握准确到位(3分)
5、能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充分表现(1分)
*以上括号内单项分数为评委参考之用
*提交的演奏音频可以是清吹;也可以是使用现场伴奏;不建议使用伴奏带。
评委打分
1、邀请业界资深演奏家、作曲家、资深箫友等多组合评委阵容。
2、发布简章先不公布评委人名,所有评委在曲目收集完成后确由箫园整理发送评委,音频格式不署名,只报顺序号。
3、每首作品至少五位评委,采取评委独立打分,评委相互之间不进行交流,评分表签字后即为最终结果。
4、打分区间为0~10分,最终取平均分计算排序,允许个位数后两位小数点。
5、评委对每一首作品进行点评,汇总后反馈给参加展演的演奏者,所以无论是否得到名次,这无疑是对今后演奏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专家库
此次活动专门设立专家评委库,邀请了多位业界著名专家鼎力支持。每位专家评委均有一个专属网页,用以展示其作品、文章、活动等综合信息。每期均是从专家库根据专家档期进行随机邀请5位作为评委。
以下为专家库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张殿英(作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罗守诚(笛箫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曾任上海电影乐团笛子首席)
蒋国基(笛箫演奏家、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张维良(笛箫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
王次恒(笛箫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
詹永明(笛箫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辉(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审)
王建平(国家一级演奏员、原北方昆曲剧院音乐总监、首席笛师王建平)
郝益军(笛箫演奏家、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陈中申(笛箫演奏家、曾任台北市立国乐团指挥,台南艺术大学教授)
陈强岑(南箫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南箫专业委员会会长)
屠式璠(音乐理论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
陈正生(音乐理论家、曾任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部副主任)
张红阳(笛箫演奏家、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兼编钟国乐团团长)
王建欣(笛箫演奏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沈英彪(钱塘箫社创办人、浙江大学笛箫协会特聘教师)
缪宜民(旅美笛箫演奏家、纽约八板中乐团团长)
王大浩(南音洞箫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泉州师范学院兼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陈悦(笛箫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可奇(笛箫演奏家、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管乐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张健(笛箫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讲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丁晓逵(中央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
陈瑞泉(笛箫演奏家、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华(笛箫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国乐学科副主任)
喻晓庆(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
石磊(笛箫演奏家、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管乐教研室主任)
乔成林(笛箫演奏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曲笛首席)
杨伟杰(笛箫演奏家、中国首位竹笛表演艺术博士)
麻峰(江西师大音乐学院麻峰副教授、江西省箫文化学会会长)
王俊侃(笛箫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教师)
蒋宁(笛箫演奏家、《中国竹笛》杂志执行总编)
贺小帅(笛箫演奏家、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首席)
罗萌(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笛子演奏家)
谭伟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笛子首席)
持续邀请中…
奖项设置
1、参加展演人数5~10人:设置第一名 一人
2、参加展演人数11~20:设置前二名各一人
3、参加展演人数21~30人:设置前三名各一人
* 如果出现得分并列则由评委针对并列作品再次进行评分。
* 如果前三名平均分全部低于9分,则第一名空缺;
* 如果平均分全部低于8分则第一名、第二名空缺;
* 如果平均分全部低于7分,则此曲作品评选自动取消;
* 获奖选手前三名,将会得到箫园赞助伙伴提供的奖品;
* 获奖选手均将获得由箫园颁发的获奖证书。
* 展演获奖者演奏的音频收录入《箫园雅集曲谱》
参加展演要求
参加展演者不限制国籍、年龄、性别按照主办方发布的简章提交作品并等待结果,一旦提交作品则被认为自动默认以下规则:
1、认可并遵守箫园单曲展演各项规则和流程,并积极参与。
2、演奏作品确认为本人演奏,并且未经过软件进行调音。一旦发现作假,将立刻被取消展演资格并三次内不得再参与该系列活动。
3、对本次活动进行积极传播,提高影响力。
古有《梅花》《阳关》诸曲,皆三弄焉,唐诗有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仿古曲之意境作此曲,命曰《秋箫诉》…
该曲依古代“同均三宫”理论写作,“同均三宫”是已故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总结出的我国古代宫调理论。即在洞箫一均(固定音阶)上,分别按照不同指法演奏,作品呈现出不同调式。具体来说:如按小工调(筒音作5)记谱,则谱面显示为燕乐七声徵调式,如按正宫调(筒音作2)记谱,则谱面显示为清乐七声商调式,如按尺字调(筒音作6)记谱,则谱面显示为雅乐七声羽调式。
《秋箫诉》缘起
这首箫与琵琶《秋箫诉》初创于2015年。时已深秋,北风渐起,树叶凋零。想起宋代词人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诸曲,皆为姜夔感怀之作:“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姜夔号为“格律派”词人,其作品风格大都旋律优美、婉约伤感,亦是其一生浪迹江湖、羁旅生涯的生动写照。
姜夔的词乐作品结构简约,但简约而不简单,他在作品中能够兼收并用雅乐音阶、燕乐音阶及清乐音阶,也就是说,一首短小的词乐作品中可以包含多种音阶的使用,曲调依然优美流畅,这是其自度曲创作的最大特色。
《秋箫诉》亦有仿古之意
唐代诗人杜牧有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乃是姜夔最推崇的诗人,姜夔曾在《扬州慢》中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当繁华的扬州被金兵洗劫一空,姜夔想到即便才子杜牧再来游赏亦会吃惊。想必杜牧的诗作与姜夔的词作在风格上具有相似之处,也算是文人惺惺相惜。
晋代有箫曲《梅花三弄》,唐代有琴歌《阳关三叠》,皆为历史流传经典之作。《秋箫诉》在结构上亦由引子加“三段”相同素材的旋律发展而成。但在音阶调式上吸收宋人姜夔词乐的调式调性写作手法,即这首小曲,如果按洞箫的小工调(筒音作5)演奏记谱(简谱),则谱面显示为燕乐七声音阶徵调式,如果按照正宫调(筒音作2)演奏记谱,则谱面显示为雅乐七声音阶和清乐七声音阶相混合的商调式。
*该作品在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主办『优秀笛箫奖』小型作品征集中获得银奖。
发布日期:2018年8月17日
投稿截止日期:2018年10月7日
宣布结果日期:2018年10月18日
音频提交链接
https://jinshuju.net/f/FRaooR
新作品提供
为了促进新作品的持续创作,我们也欢迎并邀请专业作曲家、演奏者提供自己创作的箫作品作为展演指定曲目。同时指定作品也有机会入选正在策划出版中的《箫园雅集曲谱》。
资料提供如下:
1、作品名称、简介、曲谱(最好有伴奏谱)
2、作者简介(图文)
3、作品音频(实际演奏音频或者midi音频)
4、作品版权使用授权书
赞助伙伴
为了保障活动的长期进行,适当引入赞助伙伴是必要保证,所以在此箫园也邀请对箫文化感兴趣或者文化领域相关的品牌参与活动赞助,可以参与单曲赞助、活动全程赞助或冠名赞助等多种选择。我们将提供数量更多、频率更大的品牌曝光度。
赞助内容:提供获奖者奖品、评委费、稿费(如果有)、活动组织经费等。
赞助伙伴回报:箫园将对赞助商进行品牌和产品宣传支持,包括在其赞助的范围内提供相应品牌曝光:简章发布、评奖结果宣布、作品发布等至少3次*N平台推广,并且在全网长期保留;相关线上、下活动进行该品牌和产品介绍;其他项目品牌深度合作。
咨询方式: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箫园主编微信
第一期奖品
第一名奖品:泛响铝镁合金洞箫 铍铜G+F两支套装(双管身共用单铍铜吹口) ¥2680元(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第二名奖品:泛响铝镁合金洞箫 铍铜G或F单支 ¥1980元(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第三名奖品:泛响铝镁合金洞箫 不锈钢吹口 G或F单支 ¥1280元(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第一期赞助伙伴
泛响(WIDESOUND)
泛响WIDESOUND,中国专业新民族音乐多元化事业品牌。以发展国乐产业为核心,通过对中国主流民族乐器的全新研发,设计,生产,以及系统专业化的培训,推动中国国乐市场的有效发展。
与中国顶级专业院校,著名演奏家,音乐人,乐器制作大师等战略合作,全面服务中国国乐领域的各类需求。全产业链的发展框架,包括乐器类产品开发生产,周边产品的开发生产,专业教育的开展,音乐应用商业化,国际演艺事业等多元的领域垂直发展。
媒体支持
2018年8月17日
文章评论 (0)